发布日期:2024-07-30 23:50 点击次数:113
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六年前我买了一款年金险产品,缴费三年期,保险期间是终生。现在手头紧张,我的这笔保单可以退保取回本金了,还赚了一些收益。”消费者王先生说。此举背后,折射出当前寿险业面临的挑战——产品集中兑付。
近期,人身险公司陆续披露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各家报告中均公布了退保金额前三名产品。
据统计,76家人身险公司中,一季度退保金额超过1亿元的有70多款产品,甚至有个别产品退保金额超过70亿元,退保率超45%。集中退保的产品以银保渠道销售的万能险、年金险等储蓄型保险产品为主。
某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当前集中退保的大多源自保险公司在2017年到2019年销售的储蓄型产品。之所以出现集中退保,与“主动缩短退保无损失期限”的保险产品开发有关,即有些虽然是保障期限终身或者长达几十年的年金险、分红险/万能险,但在第五年或第六年无需承担本金损失就可退保,且保单还有收益,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消费者在某一时间段集中退保埋下了种子。
据悉,面对袭来的产品兑付压力,各方也都严阵以待。
“面对集中退保情况,相信各家公司在前期产品规划和年度财务计划预算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能够积极通过相应的资产配置计划,保持公司的流动性充足,以满足客户给付需要。从资产端和负债端来看,目前行业整体现金流较为充裕。”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据一位寿险公司高管人员透露,为管理退保风险,有的保险公司正使用动态退保方案,来管理因高利率导致的退保飙升。此外,或将通过利率对冲方式应对利率波动。
退保金额前十产品合计超250亿元
根据险企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一季度退保金额最高的产品为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寿险”)在银保渠道销售的“幸福保年金保险(B款)”。根据简介, 该产品“是人保寿险推出的固定收益保险产品,既保证客户长期收益,又兼顾短期利益的保险理财计划”。
根据人保寿险偿付能力报告,2024年一季度,该款产品退保金额达到74.56 亿元,综合退保率为45.12%。实际上,“幸福保年金保险(B款)”在2023年退保金额亦较高。根据披露,2023年一季度,该款产品退保金额超过了70亿元,达到71.59亿元,综合退保率为24.82%。该产品在2023年二季度退保约48.54亿元,综合退保率为22.22%。2023年四个季度,“幸福保年金保险(B款)”年度累计退保金额为127.85亿元,年度累计退保率达到44.32%。
记者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消费者查询获悉,人保寿险“幸福保年金保险(B 款)”于2017年1月1日银保渠道公开销售。不过,该产品已在2018年4月1日停售。
对于该款产品集中退保的原因及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时,记者尚未收到回复。
记者根据偿付能力报告统计发现,2024年一季度,有70多款寿险产品退保金额超过1亿元,这些产品来自30多家寿险公司。其中,退保金额排名前十的产品,其退保金额都超过了10亿元,合计退保金额超过250亿元。
一位精算人士对记者分析,产品退保率的上升与2018年、2019年热销的五年缴费期、六年缴费期满即有收益的偏储蓄理财保险产品有关。
事实上,综合退保率也是反映险企退保情况的重要数据指标。
从2024年一季度数据来看,综合退保率数据超过5%的保险公司是大家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5.48%,海保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农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保寿险、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退保率超过了2%,分别为3.16%、3.12%、2.17%、2.02%、2.01%和2.01%。另外有13家寿险公司的退保率处于1%—2%之间。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公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对于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管理和治疗,需要依赖于高精度的监测设备和治疗仪器,这些都是医疗器械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寿险公司在2023年退保金额和退保率指标亦比往年高。
根据险企2023年偿付能力报告,2023年全年,寿险行业退保率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高于2022年,且多家险企较2022年上升幅度明显。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有17家人身险公司退保率超过5%,4家超过10%,从其产品类型来看,万能险和年金险的退保率亦较高。
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23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显示,人身险行业转型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退保情况需予以重视。受险企产品设计、销售行为和客户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人身险行业出现退保金大幅增长、部分公司退保率明显上升的情况,退保高企使得公司流动性承压、声誉风险上升。
上述精算人士预测称,2024年人身险行业退保金额或比2023年稍微有所回落,但高现金价值产品引发的退保对保险公司现金流仍有一定压力。
资产负债两端同时发力
公开资料显示,影响保险公司流动性的因素众多,其中包括保费收入、退保金、生存金,保险赔款以及各项费用等。集中退保对保险公司来说意味着利润压力,因为给付意味着前期利润的确认,同时负债规模和可用资金规模的减小,会对当期净利润产生压力,保险公司还可能因短期资金压力面临流动性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多家公司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及已提前做好现金流压力应对方式。
人保寿险在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称:“公司持续加强现金流的预测、监控、分析和应急管理,根据预测情况提前做好现金流安排,保证充足的流动性来满足日常经营、退保、满期支付等要求,守住不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底线。目前,公司流动性风险整体可控。”
对于个别万能险产品大规模给付、账户现金流净流出的情况,有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已提前进行了相应部署,保证了各项支出的有效支付。如“提前进行万能账户资产负债匹配调整工作,提升账户流动性比率,在收益与成本匹配的同时,注重现金流风险影响。通过资产端的协调,弥补部分现金流需求保证各项支出的有效履行,有效防范了流动性风险”。
个别公司在偿付能力报告中还明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压力情景LCR3下未来3个月、12个月流动性覆盖率处于预警区域。一是LCR3情景下不得考虑资产变现;二是新单保费较去年同期下降,同时退保支出急剧增加;三是因万能险保费计划调整,保费流入减少;四是公司经营计划调整,部分万能账户结算利率有所下调,退保及部分领取增加,导致业务支出增大。未来继续从资产端和负债端,以及资产负债管理三个角度着手,综合考虑防范流动性风险,提升风险解决措施:一是改进产品设计、产品期限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强化资产与负债流动性错配风险的管理,降低公司流动性风险;三是加强资产流动性管理并准备短期临时性流动性不足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获悉,有的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负债两端同时发力解决现金流压力,如采取控制高资本占用保险产品业务规模、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等措施,改善偿付能力和核心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另外,记者统计发现,保险公司若现金流出现短期紧张,需要不计代价快速出手流动性较好的资产,或者是额外筹措资金,例如出售部分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以筹措资金。
当然,历经多次给付高峰之后,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保险公司,都已从过往的应战中摸索出了经验。
依据过往险企披露来看,缓解现金流压力的办法,通常包括保证负债端有保费持续流入,且保费规模增速应原则上快于满期给付及退保增速;有大量的新的资本金注入,股东能伸手予以强大的资金支持;逐步改善产品结构,虽然期间难免伴有阵痛,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位资深保险产品开发人士向记者表示:“近几年来,人身险行业持续从拉长负债久期、优化缴费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加保障内容、提升绩优代理人占比等方面来优化业务结构,因此给付压力相较于前几年有所降低。随着寿险产品结构进一步长期化,大多数寿险公司有能力应对满期给付与集中退保情况,行业现金流整体充裕,风险基本可控。”
监管提前监测
据了解,监管部门每年年底前会开展下一年度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监测工作,要求保险公司全面排查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情况,重点关注业务调整期等重要时间节点的风险情况,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据一家寿险公司风控部负责人介绍,保险公司需要结合风险排查实际情况,撰写风险排查报告,并填写满期给付与退保年度统计预测表,反映公司风险排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根据统计和测算的相关数据,评估未来五年满期给付或未来三年退保风险形势,重点分析发生现金流风险、满期给付与退保纠纷和非正常给付与退保事件的风险。
上述人士还表示,“偿二代二期”对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指标也有严格要求,既有实际经营指标(净现金流)、预测类指标(流动性覆盖率),还有预测类回溯性指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回溯不利偏差率)。这三类指标环环相扣,能够及时预警公司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今年3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也公开表示,关于风险防控,将重点在提升“四性”上狠下功夫,其中包括前瞻性,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进一步健全涵盖源头治理、早期纠正、恢复处置全流程防控机制,做到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记者采访获悉,4月份以来,已经有多家险企及其分支机构召开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防控专项工作部署会议。明确要对整体及各中支、各渠道2024年退保、满期重点险种、重点时段及重点网点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及风险提示。
不仅如此,部分中型寿险公司还开展了满期给付与退保风险应急处置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时效、应急处理和事态控制能力,明晰了各职能部门、各关键岗位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能分工,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助力稳健经营。
上述风控人士还表示,相对而言,个别小险企所面临的形势则要稍微严峻一些,尤其是过去几年在负债端高度依赖储蓄型保险、依赖利差的一些小险企,难言轻松。
“过度依赖高现金价值业务的小险企金融行业杠杆,在行业投资收益波动较大或下行、退保率或随之升高,而新单保费流入可能减速的情况下,将面临进一步补充资本的压力,届时股东如无法拿出‘真金白银’增资,可能陷入困境。”上述风控人士称。
Powered by 网上股票配资平台_最好的股票推荐平台_股票app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