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股票配资平台_最好的股票推荐平台_股票app下载

什么杠杆融资 第四批新高考平稳落地 改革十年选拔人才更科学公平

发布日期:2024-07-30 22:18    点击次数:76

什么杠杆融资 第四批新高考平稳落地 改革十年选拔人才更科学公平

  本报记者孟庆伟北京报道

  6月7日开始,全国进入“高考时间”。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1342万,这一数字刷新了历史纪录,相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数据发现,自2018年起,全国高考的报名人数已经连续七年持续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随着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个省份迎来新高考首考,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也平稳落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份落地新高考。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实施十周年,教育部分五批指导了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高考结束后,报志愿、招生工作将随即开始。在志愿填报环节,教育部日前要求各地要积极开发完善志愿填报信息服务平台(APP),打破信息和数据壁垒。此外,各地还要充分发挥高考“新闻发言人”制度,积极运用电视、官网、官微、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及时主动、准确有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

  高考报名人数高峰或仍将持续十余年

  2018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975万,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此后的第二年,该数据突破千万,并一路上涨至2024年的1342万。

  “参加高考的人,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十八岁左右),所以高考人数大体上与十八年前的出生人口数正相关。但由于参加高考的人中也有一部分是复读生,所以高考人数与十八年前的出生人口数也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人口学者何亚福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参加高考的人,主要是在2005年和2006年出生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两年我国出生人口数分别为1617万人和1584万人。

  何亚福预计,近年来的高考人数,复读生占比约30%,大部分还是应届生参加高考。中国出生人口从2018年开始显著下降,近两年更是跌破1000万。所以,等到2018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参加高考时,高考人数会显著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之后的十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基本保持在1600万左右,2016年,全年出生人口达到1883万的高值后,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8年,我国出生人口1523万,比上年(1764万)减少了241万,更比2016年减少360万。

  按此推测,高考报名人数高峰或还将持续十余年。

  记者梳理数据还发现,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与十八年前出生人口数的比值呈增大趋势。比如2018年,二者的比值是55.1%,此后不断上涨,到了2024年,这一比值增长到84.7%。

  对此,何亚福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读高中的人越来越多,二是复读生参加高考的人数有所增加。

  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稳步提高,2023年,这一数据为91.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2012年的85%提高6.8个百分点。同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也在进一步增加。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年的30%翻了一番。

  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幅较上年虽然收窄,但并不意味着录取率一定会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42.2万人,录取率超80%。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也是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对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指挥作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因此,高考综合改革无疑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十年来,教育部相应出台了一系列考试招生改革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了29个省份进行高考综合改革,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中国特色招生考试模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也正是在这种改革思路下,此前“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顽疾正逐渐被破除。

  随着今年第四批和明年第五批新高考落地,稳健推进十余年的我国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也将迎来一个阶段性成果。

  “新高考的重要价值,就是要破除‘一考定终身’,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总体看来,不论是‘3+3’模式,还是‘3+1+2’模式,都扩大了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兴趣选择学科组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向记者表示。

  2014年改革启动当年,上海、浙江就率先成为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并于2017年迎来新高考首考。当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份接过改革接力棒,成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

  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高考综合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考试科目的调整。头两批进行改革的6省份,取消了文理分科,采用了“3+3”模式,即第一个“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科目,第二个“3”为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科目。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选考试卷则由各省组织实施。

  就北京新高考“3+3”模式,时任北京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臧铁军曾表示,按照这一方案,学生将不再简单地被划分为文科生、理科生,而是更加多元。在原来的考试机制中,学生无法选择考试科目,因此很少思考自己真正喜爱什么。今后,学生将拥有选择权,并在中学阶段就意识到要为自己“设计”未来。

  新高考改革试点,将倒逼基础教育改革、优化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先行试点过程中,却出现了曾备受关注的“物理遇冷”“化学弃考”等现象。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浙江和上海的新高考首考,两省份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还不足30%。

  但按照2017年上海市教委的文件,当年上海37所普通本科高校的1096个专业(类)中,提出最多的选考科目是物理,有415个,占专业(类)总数的37.9%;其次是化学,有337个,占30.7%;再次是生命科学,有222个,占20.3%;最后是地理、历史、思想政治分别为47个、41个、26个。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海峰,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副教授唐本文等人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的《十年新高考改革的试点推进与成效评价》一文,对试点省份弃考物理做了回顾分析。文章称:在浙江省推出“3+3”科目改革试点之初,由于学生为获取高分而趋利避害,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过于宽松和技术科目的挤压等原因,浙江省高考选考物理的人数较改革前大幅缩减,出现“物理遇冷”现象。

  物理作为理工类专业的基础学科,选考人数大幅下降会严重影响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该文章称,已有研究表明,新高考改革后,浙沪学生的学业优势有所减弱,部分填报理工类专业但未选考物理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明显的学业衔接障碍。

  为了矫正该现象,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要求高校必须明确各专业选科要求,学生报考该专业时必须修习相关专业指定的高中课程,否则不能报考。

  “这就为高中生的投机性选科做法关上了大门,这将对矫正物理选科人数大幅下降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山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也正因此,2018年第三批改革启动后,高考科目设置发生了调整,从“3+3”转向了“3+1+2”选科模式,“3”是指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1”是指考生在物理、历史两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1个科目;“2”是指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2个科目。按照要求,统考科目采用全国统一试卷,选考科目由各省自行组织命题。

  针对考试科目的改变,教育部基础教育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霍邱一中原校长杨明生表示,“3+1+2”模式,既有对传统高考的继承,也有一定的创新,不仅完美实现了高考改革的平稳过渡,有助于已经建立起来的招生体制机制的延续性,而且也充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考改革的期待。

  新高考改革十年成效如何?刘海峰、唐本文等基于超10万份调查问卷的研究显示,各主体对新高考改革的成效评价整体较高,但不同地区、主体对新高考改革的评价存在差异,总体看,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改革还需要在不同科目成绩赋分的等值问题、“3+1+2”模式中物理与历史科的分值和权重问题、最优考生群体赋分区分度不够问题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

越秀服务(06626)早盘涨幅持续扩大,股价上涨9.43%,现报3.83港元,成交额1599.972万港元。

  高校有的放矢培养人才

  实际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是紧密呼应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科专业设置工作,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所需,我国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点总数6.6万个,较2012年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了近1万个专业点,每年调整幅度将近5%。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推进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频度足够高的专业结构改革。

  2023年4月以来,为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先后两次发文,部署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改革时间表,2025年,我国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建成一批专业特色学院。

  高校专业的增与减,意味着我国育人之变,并直接投射在高招环节。近年来,高招工作持续向理工农医类专业倾斜,引导人才向国家重要战略需求领域聚集,各地也在指导高校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与规模。

  以上海为例,2024年,上海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结合的方式,将理工农医类本科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同时,扩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规模,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基础理科;严控过剩学科专业和办学条件不足高校的培养规模,调减单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市场需求不足、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推动文科类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向,鼓励高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大涉外法治、知识产权、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有分析称,高招比例向理工农医类倾斜,意味着考生若选择这些专业,高中阶段选择物理、化学是前提。

  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为引导和支持高校开设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新增设24种新专业: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深化“四新”建设,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落实体育强国建设部署,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

  对未来专业调整的走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强化动态调整,实施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完善本科专业类的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同时,通过实施专业预申报制度、加强对增设专业的论证和公示等举措,提升专业设置质量,引导高校做强优势特色专业,避免简单跟风;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高校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什么杠杆融资,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